港都酒家凋零 那卡西已絕響

記者:劉己玄/高雄 | 來源:蹦新聞 | 日期:2024/04/12 | 瀏覽次數:62

昔日盛行一時、應酬喝酒必去的「酒國文化」地點-酒家、「地下酒家」,隨著娛樂業場所多元,及諸多聲色場所「化暗為明」競爭,營業狀況一落千丈,已非昔日「高朋滿座」,乃至「凋零」、消失。

酒家及地下酒家的「特色」-「那卡西」伴奏助興,以及美女一旁陪酒、歡唱,也成「絕響」。

據史料記載,高雄的酒家肇始於旗后的「聚福樓」(今旗津渡輪前),但大放異彩卻在鹽埕。   當高雄州廳及市役所相繼遷至愛河畔後,促進鹽埕快速繁榮,酒家、食堂在鹽埕大量出現,「酒國文化」隨之在鹽埕「大肆發展」,也觸動了河岸色情的發展。據悉,鹽埕人陳漢在後壁港邊開設開花樓,獲利可觀。

據了解,大約在1918年時,因鹽埕填築整地完成,為促進鹽埕的繁榮,日政府指定「榮町」(今華王飯店後面)為新的風化區,強令旗后的業者遷來。三年後始完成遷移,繁盛一時。但日本戰敗後,榮町的風化區隨之沒落。

除了風化區外,酒家也隨之產生。   酒家或「地下酒家」存在,有其實際需求,由於有「那卡西」小型樂隊伴奏助興,以及美女一旁陪酒,伴隨著台灣經濟起飛,許多商人、士紳、及生意人趨之若鶩,杯觥交錯,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好不逍遙! 而能到酒家消費的族群,並非尋常百姓,具有主人與客人都有面子的象徵意義。

高雄市的酒家,也集中在鹽埕區,市民印象較深的有孔雀、麒麟酒家,設備舒適豪華,菜餚講究精緻,重點在吃巧,而非吃飽,除有「那卡西」伴奏助興,也有美女一旁陪酒,鶯鶯燕燕,上門顧客「醉翁之意在粉不在酒」,五光十色、燈紅酒綠氛圍,撒錢毫不手軟,萬一醉倒,還能在溫柔鄉度良宵。

「酒家文化」的另一特色是「酒家菜」,又以「螺肉魷魚蒜」、「佛跳牆」、「鱉肚雞鍋」、「五柳居(魚)」等較為知名,都是主廚拿手佳餚,曾被形容是台菜的「終極版」。

高雄市政府為有效管理舞廳、舞場、酒家、酒吧及特種咖啡茶室特種營業場所,民國75年5月26日訂定「高雄市舞廳舞場酒家酒吧及特種咖啡茶室管理自治條例」,民國98年6月22日再修正,以維護社會安寧秩序及善良風俗。

高雄市最後一家領有執照的酒家「黑美人」,曾邀請「盲人歌手」李炳輝前往演唱,蔚成小轟動。

如今,港都酒家難經營,早成「夕陽產業」,乃至「凋零」、消失,鶯鶯燕燕已遠離,「那卡西」也成「絕響」。

圖/莊爵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