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本海洋保護區專書「與海共生」問世 引領全民進入保育新時代

記者:李舜田、李嘉興/高雄 | 來源:蹦新聞 | 日期:2025/07/11 | 瀏覽次數:236

海洋保育法在今年7月1日全面施行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11)日發布臺灣海洋保護區首冊專書《與海共生Ⅰ:海洋保護區之理念與制度》,帶領大家認識海洋保護區制度的誕生與政策演變,爬梳臺灣海洋保護區歷史脈絡、管理制度與法令基礎,也對照國際趨勢與區域治理策略。海保署預告下半年將出版第二冊《與海共生Ⅱ:海洋保護區之設計與實踐》,引領讀者深入多層次的保育實務現場,包括海洋保護區成效評估系統、在地社區參與機制、跨部門及跨領域治理協作,以及因應氣候變遷與海洋利用競合下的挑戰。這套《與海共生》專書,將是臺灣建構海洋保護區域體系,從制度、實踐到學習歷程的航海日誌。

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強調,於112年上任後,即提出試辦海洋保護區評鑑,同時積極推動海洋保育法立法,接軌整體海洋保護區管理政策方針;今日海保署出版的《與海共生》專書,不僅分享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 14目標、《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30×30目標等國際潮流與作法,也闡述國內海洋保護區演進與海保法施行後的影響力,期盼它是臺灣海洋保護區最有力的引領專書,作為海洋保護區領域的專業指引,也邀請各界通力合作提升臺灣整體海洋保護區域的質與量。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指出,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挑戰的關鍵時刻,海保署推出臺灣首部海洋保護區系統性專書,為《海洋保育法》時代的海洋保育治理,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藍圖。她期盼,海洋保護區不該是地圖上一塊塊範圍區劃的標記,它是人與海洋關係的實踐場域,是政策、科學與社會之間協力運作的成果;這套書,記錄著如何在不同的權益關係群體與立場中找到平衡,也記錄著如何向海洋學習以及與科學並進的態度,對待我們所依存的這片藍色國土,這本書能成為連結理論與實務的橋梁,在全球海洋保育的地圖上,標記出臺灣努力的航跡。

陸曉筠補充,本書共收錄五章,聚焦兩大主軸:前半部系統性地爬梳了海洋保護區從「面積導向」轉向「成效導向」的國際趨勢,並深度剖析臺灣在《海洋保育法》施行後,整體海洋保護區分類系統與法制架構的轉型與挑戰。後半部,則深入評析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現況,探討海洋保護區在重建生態基線、穩定食物網、創造漁業外溢效益,以及強化氣候變遷調適能力上的關鍵角色與潛力。

海保署說明,本書由署長陸曉筠、副署長施義哲親自導讀,集結國內邵廣昭、蔡季廷、鍾蕙先、陳偉恩等國內海洋法政、海洋生物與政策研究的權威學者共同執筆,更收錄了由邱文彥、張揚祺、張懿、吳岱穎等多位專家撰寫的專題,針對特定議題補充說明,內容兼具深度與廣度,為一部具學術論述及科普知識的專書,更是臺灣向世界宣示—全民共同守護及投入海洋保育行動的決心。

海保署進一步補充,《與海共生I:海洋保護區之理念與制度》作為海洋保護區系列專書之首部曲,為所有關心臺灣海洋未來的讀者,提供了權威且全面的知識基礎,能讓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乃至每一位愛海的公民,都能從中獲得啟發,一同「與海共生」,自即日起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國家網路書店及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販售,歡迎政府部門、學術界、產業界、NGO、團體或社會大眾等多加選購閱覽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