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半導體與傳統橡膠 臺科大邱昱誠開發奈米自修復半導體技術獲吳大猷紀念獎

記者:李雲/台北 | 來源:蹦新聞 | 日期:2024/10/14 | 瀏覽次數:332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工系邱昱誠副教授致力於高分子科學、可拉伸與自修復半導體材料、高分子半導體、軟性光電元件等相關研究長達10年,近年也將傳統橡膠與近年最夯的半導體技術結合,建立奈米自修復平台技術,開發出首個具有彈性自修復功能的軟性半導體材料與元件驗證,未來可用於生醫感測技術的電子皮膚研發,協助監測身體發炎指數、離子變化等,他也在今(2024)年榮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肯定。

電子皮膚是未來生醫感測領域中重要的發展方向,而具拉伸和自我修復能力的半導體材料可能成為關鍵技術之一,不僅能提升生醫感測器的使用壽命,也能降低維修成本。邱昱誠指出,目前電子皮膚相關研究還在發展當中,未來可以將電子皮膚貼合在腦部或身體特定部位,用於監測該部位的發炎指數、化學離子變化等,例如:腦部鋅離子濃度增加,可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除此之外,邱昱誠也將高分子研究專長延伸到產學合作,與工研院及紙漿大廠合作,開發不含氟的防水防油抗菌、甚至可以抗病毒的塗層技術,這種塗層不僅可以應用在食品包材、織物或家具的表面,未來更有可能用於取代塑膠薄膜,使日常用品如漢堡包裝紙、外帶餐盒更加環保,為環境提供更加友善的選擇。符合環境友善的理念。

邱昱誠任教至今已發表80篇SCI論文,其中44篇為通訊作者,於 Google Scholar 論文總引用數超過 6400次,H-index 達 39,顯示出其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得到廣泛引用。以及24件產學研究案,曾獲得2023年李長榮學術研究傑出青年教授獎、2022年中華民國高分子學會-傑出青年高分子科技獎、臺灣科技大學-傑出研究獎、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計畫等,期待將技術落實在產業。

除了研究上的成就,邱昱誠也兼任臺科大半導體高階經營暨研發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執行長,他指出,學術研究可以在無形之中訓練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在讀國外文獻也可以提升英語能力,因此他鼓勵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保持積極的心態,並強調失敗是學術研究中的一部分,他說:「失敗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他希望學生能夠從挫折中學習,找到前進的方向,並真正發自內心喜歡做研究。

今年40歲的邱昱誠笑說自己年輕時熱愛打籃球,在課業上不甚用心,自私立大學畢業後到臺科大進修碩士,後來在臺大取得博士學位後出國至史丹佛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他用毅力一步一步證明就算是私立大學畢業,「我也可以跟國際一流大學學生一樣好,願意用心起步都不嫌晚!」他形容做研究和打籃球、打遊戲一樣,一旦找到方向,就會主動去練招式、看攻略,透過各式各樣的方法去鑽研,雖然身體上非常疲累,但心靈上是滿足的,回到母校任教的邱昱誠建議學生「每一個時期都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進而付出努力、發揮熱情。

邱昱誠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美國、歐洲、日本、印尼及韓國的研究機構展開合作,透過跨國、跨領域的交流拓展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促進技術的跨國交流與應用,帶給他更多創新思路。他主持的高分子型態與元件實驗室(Polymer Morphology & Electronics Lab.)中也有許多來自印尼的學生與多元的國際訪問學生,帶領他們進行生質材料與高分子半導體的創新研發。他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對高分子領域有興趣的年輕學者參與,共同推動臺灣在高分子材料與半導體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