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檬果不是芒果 誤食會死翹翹

記者:陳金聲/高雄 | 來源:蹦新聞 | 日期:2024/10/14 | 瀏覽次數:185

入秋時節,濱海地區常見的「海檬果」的果實己陸續成熟,形狀與顏色非常像愛文芒果,搶眼又討喜,但全株都有劇毒,近觀就好,千萬別動手去摘,更別誤食,否則吃了會死翹翹。

這種常綠小喬木算是「毒樹」之代表,大部分人並不太知道它的毒性,但也不敢輕易採摘食之。但很奇怪,晚近十幾年間,都會區或濱海濕地的公園綠地等公共場域,卻還種它,主其事者是「頭殼趴代」或另有思維,讓人費解。好在目前為止,在校園內還少見有種植海檬果,學童在校園的安全無虞。

主事者普遍的解說是海檬果適合全日照環境,根系可適應潮濕與乾燥,耐風抗鹽鹼,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樹高可達五至十公尺,不必修剪,很適合當防風林。

台灣西南濱海地區,早期都是種植木麻黃做為防風林,但是,木麻黃的復育不易,海檬果易活又耐命,只要種多了,橫嶺成峰就有政績,傳統的防風林相因此變了調,主事者何樂而不為,誰管它有毒無毒或會不會毒死人。

要命的是在種植這種毒樹的樹下,很少看到「警告標示」,提醒或勸導民眾看它一眼,認識它就好,千萬別採摘或誤食。其他無毒的植物,倒是常見解說標示牌。

海檬果的學名是「Cerbera manghas Linn」,是夾竹桃科海檬果屬,外表看起來就只像愛文芒果。但它的別名一大堆,多到族繁不及備載。包括海芒果、山檨仔、猴歡喜、海檨仔、黃金茄、牛金茄、牛心荔、黃金調、山杭果、香軍樹、水漆等等等。

其中最為常人所知的名稱就是「海芒果」,因為它的果實形狀與顏色,非常像愛文芒果。少數長得比較圓潤的,倒是有點像百香果。

海檬果所以會常出現在濱海地區的海岸線、保護濕地,主要是因為它的果實雖然長得圓圓胖胖的,但其實是虛胖而己,果實內部是由豐富的纖維質所包覆,並沒有果肉,其果實內部有一顆種子 (俗稱果仁),這顆種子是這種「毒樹」的「最毒」,吃一顆就夠致人於死。

海檬果的果實成熟掉落地面後,就像紅樹林中的水筆仔,很容易就被海水衝走,隨波逐流而散佈到其他濱海地區落地生根,這就是濱海地區常見的原因。

海檬果的花期是每年的三月到十月,八月起果實就開始陸續成熟,未成熟的果實表皮顏色如同芒果般呈青綠色,當漸漸成熟時會由青綠色轉變為紅色,此時外表與顏色最像成熟的愛文芒果,所以,這時節也最可能被不懂它毒性的民眾誤摘誤食,特別是一些頑皮的青少年及不懂的小孩。

如果有家長帶小朋友到種植海檬果的場域,大人務必要小心,最好是只帶小孩到樹下週邊植物介紹就好,千萬防止小朋友動手接觸,因為這種植物「歸身軀都有毒」,連採摘樹葉或果實而滴落的白色乳汁都有毒。

濱海地區的海檬果數量,就目前的生態而看,似己除不盡,於是有人建議林業單位,在海檬果果實成熟前,提早將果實採下,防止它成熟後落地又生根,廣為蔓延,危害生態,但到目前為止,林業單位置若罔聞,視而不見,毫無動作,不要再擴大種植就己萬幸。

古書曾記載如果誤食一顆海檬果的果仁會「入口立死」,因為其毒素透過血液直達心臟,導致心臟中毒,症狀似心臟病發作,心臟先快速跳動後導致無力、微弱而衰竭、停止跳動,一命鳴呼。

海檬果在印度被稱為「自殺樹」,據說每年都發生十幾起死亡案例,這些死者多數都明知它有毒,但「自尋死路」意念太強而「故意吃它毒死自己」。樹毒無罪,奈何因此而蒙上「自殺樹」之冤。

這種毒樹似有廣植於公共場所、公園、觀光遊樂區、道路兩旁的現象,而且多數都沒豎立解說牌,因此,難保不會有民眾被它的外表給吸引而採摘誤食之。

所以,民眾如果能對海檬果多一分的認識,也是保身之道,如不幸中毒,一定要緊急送醫治療,勿信任何偏方或錯誤處理方式,以免延誤病情或使病況變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