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委員會助力舟船技藝復振  蘭陽博物館工作坊串聯海岸人文及舟船修造技藝

記者:李舜田、李嘉興/高雄 | 來源:蹦新聞 | 日期:2025/09/14 | 瀏覽次數:248

海洋委員會與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合作推動「烏石港正口200年─宜蘭傳統舟船復振計畫」,於9月13日舉辦「舟船修造暨宜蘭海岸走讀工作坊」,參與民眾透過舟船修復實作體驗及走訪宜蘭海岸地景,共同追尋宜蘭河港水文歷史記憶,期望透過在地舟船修造推動海洋文化復振。

舟船修造實作體驗 再現宜蘭水文記憶
蘭陽平原早期運用舟船航行河海,與地方產業發展有密切關聯,工作坊以介紹烏石港揭開序幕,烏石港在清代曾經是開放對渡通航的五處正口之一,見證宜蘭地區與外界往來的繁盛景象,同時承載漁村聚落的歷史脈絡,蘊含深厚的海洋記憶。學員同時踏查宜蘭河、冬山河及蘭陽溪三大河川的交會處─蘭陽溪口,此處沙洲海岸生態景觀豐富,是航行與水文活動的重要場域。

為推動舟船文化復振,工作坊特別規劃舟船修造的課程,讓學員認識蘭陽平原早期的民用傳統木船,在宜蘭在地利澤木器行匠師的帶領下,親身體驗舟船修護,透過匠師的修復展示及學員操作護木漆,體驗逐漸消失的造船工藝。學員們表示,能夠近距離接觸傳統舟船的結構與材質,是相當難得的經驗,不僅對舟船有了更直觀的理解,也深刻體會到傳統造船技藝的智慧與價值。
走讀海岸人文地景 體驗舟船與人文環境的多重連結

午後的走讀行程由長期深耕地方環境保護議題的宜蘭縣台灣地理永續再生發展協會帶領,串聯生態觀察與人文走訪,讓學員進一步理解舟船與海岸間的歷史連結。行程自溪南利澤老街展開,由利澤社區發展協會理事梅陳素美導覽,拜訪縣定古蹟永安宮、廣惠宮,並探訪利澤醫院、利澤教會等文化據點,透過建築與街區,感受舟船活動所帶動的地方歷史脈絡。最後前往南方澳地區,深入漁村及漁港,於討海文化館認識豆腐岬特殊的地形樣貌及漁民世代傳承的討海文化。

這場結合舟船修造與海岸走讀的工作坊,不僅讓學員親身體驗修復舟船的工藝技術,更透過踏查漁港、沙洲、岩岸與聚落,完整串聯人與水文、產業與文化之間的互動脈絡。藉由「動手」與「行走」兩種並行的學習方式,參與者得以在多重層次上理解蘭陽平原的人文環境特色與舟船文化的歷史意涵。
舟船記憶重返公共視野 串聯港灣歷史與海洋文化傳承
本場工作坊為海洋委員會和蘭陽博物館合作推動「烏石港正口200年─宜蘭傳統舟船復振計畫」階段性成果之一,此計畫也將修復蘭陽博物館館藏古早舟船,修復後的舟船預定於10月份舉行下水典禮,為蘭陽博物館2026年「烏石港正口200年特展」揭開序幕,將宜蘭河港文化的歷史記憶重新帶回公共視野。

海洋委員會表示,舟船修造技藝與海岸聚落的生活智慧,是台灣海洋文化的重要資產,本次工作坊不僅展現宜蘭在地舟船的歷史記憶,也呈現海洋文化多層次的紋理。海洋委員會將持續透過「海洋文化領航計畫」推動跨界合作與創新實踐,鼓勵各界投入海洋文化的研究與創作,期待更多人加入傳承海洋文化、形塑海洋意象的行列,讓傳統舟船與港灣的珍貴記憶重新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