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無所爭,茶園用心耕:蕭泳凱回名間種茶的心路歷程

記者:陳金聲/南投 | 來源:蹦新聞 | 日期:2025/11/18 | 瀏覽次數:243

人生可以有很多種的選擇,改變就從這個路口。
南投名間茶農的子弟蕭泳凱,在2020年時選擇放棄科技工程師的工作,返回南投名間老家接手父親的茶園,他說,這樣的選擇與改變,是他人生幸福的新境界。
阿凱是於2009年大學畢業服役後北漂到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那些年,雖不是血汗勞,但他向來做一業敬一業,因此,一天也不得閒,除了忙還是忙。
離鄉12年,難得放假返家陪同父母,一直是他心中最放不下的牽掛,所以,他靜下心來選擇後半的規劃。最終感覺春風難解走味的鄉愁,毅然辭職,走向回鄉路。
阿凱家世代務農,種茶是大宗,求學階段,課業優先,雖沒花費太多的心力投入茶業的種植與製作,但「耳濡目染」自會成長,看久了也是懂不少會一些。


極緻是一種動人的追求,返鄉投入茶園後,一切還是得重新再摸索,有人窮究極緻,有人探乎極微,阿凱敬業,承襲父母的功夫之餘,四處拜師、觀摩、請益,只為突破過去的認知及融入茶葉的新思維。
南投位處台灣的「關中」,雖在極端氣候下,偶有風雨之災,但仍然是好山好水宜居友善的地方,名間這片淨土,人親土芬芳,故鄉之美永留心間。
投入種茶後,阿凱堅持自產自製自銷一條龍,「混充茶」時有所聞,素為消費者所議,阿凱說,自產自製自銷自能出汙泥而不為混充茶所汙染,這是他給予消費者最大的權益及品質的保障。

他在名間的茶園,採友善無毒耕作管理,所以,在他的茶園裡,蜘蛛、瓢蟲、蝴蝶滿天,有些老農常說他疏於管理,他不反駁老茶農的經驗法則,但他認為「這就是友善無毒的管理模式」,也是新世代茶農應有的茶園管理哲學。
他說,茶出自於茶農之汗水,但喝在消費者之嘴,確保消費者喝到一口好茶的責任,必須由茶農這一端承擔,何況讓蝴蝶飛不是讓子彈飛,在茶園工作還有彩蝶伴舞,這多麼幸福啊。
薄了日曆,厚了歲月,任何行業,用心才能讓自己更驚艷,阿凱種茶製茶喝茶後的人生,似有「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的清心。所以,在與朋友滾水三燒搖壼磨罐中,他常分享「寧可錯過世界,但千萬別錯過茶香」。
阿凱說,凝視茶園,朝露初採,茶園芬芳及茶葉舒展,盡匯於壼中,將溫度捧在手心上,清甜順喉,茶香縈繞,那樣的情境,真的像陽光灑進雲霧裡,這是在科技職場上享受不到的。「采安茶業」創辦人陳娣凡為資深職能治療師出身,認同友善無毒耕種,常邀請身心科的學員們到他的茶園參觀體驗友善茶園之美,共感大自然的療癒力量,土地療癒人,茶也溫暖人心,相得益彰。
阿凱說,傳統的茶農重推銷,賣茶賣得像業務推銷員,世代改變,思維得跟上,推銷提升為行銷,就能讓消費者也一起分享茶園之樂,共享生態對我們用心的
回饋,期許有更多的消費者到茶園實地領略茶園的風情,台灣茶葉之美將從此邁向新境界。
「比一些人早起步先走一步」是市場不敗的哲學,「機會永遠留給先準備好的人」。阿凱不煙不酒,日出而作,忙完茶園農作,就愛搖壼磨罐,品茗自種的茶葉,磨穿鐵硯自精通,喝著喝著,他已略懂中華茶道。

他說,茶葉「生在山裡,死在鍋裡,埋在罐裡,活在杯裡」。茶的品項很多,不論喝什麼茶,濃淡皆宜。
阿凱說,他不懂說文解字,但中國的造字太深奧了,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茶」字拆開,就可以看清「人在草木間 (指上草下木中間一個人字)」。
曾有老外去名間參觀他的茶園,老外問他,喝茶的境界能有多高?他總是帶點禪意虛無縹緲的告訴老外,「人的一生,也許無法走遍世界各地、嚐遍所有好茶,但能與摯親佳友共坐一席,讓茶的溫度拉近彼此的心,這份暖意,比任何名山好茶都珍貴。」老外似懂非懂,但表情上聽得茫酥酥,似乎享受到中華茶道「清、敬、怡、真」的境界,這就是品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