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工館)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7月11日盛大推出「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本展為國內第三度聚焦於水下文化資產主題之大型特展,延續先前「藏水覓趣」、「潛行探索臺灣」2檔展覽累積超過17萬人次的觀展熱潮,本次展出規模、內容及互動設計全面升級,重新詮釋歷史與科技的跨域整合。
這次的展覽,整體設計理念聚焦於「戰爭與沉船」,巧妙結合防空洞造景、AR探索解謎、多媒體沉浸劇場與實體文物,觀眾可透過互動投影、沉浸式劇場及水下考古互動裝置,深入認識臺灣海戰歷史、8處重要列冊沉船遺址,並親睹經歷戰火洗禮的沉船出水文物,理解水下文化資產背後的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透過劇場與互動式體驗,海底歷史殘骸與地表科技文明於偌大展區交會激盪,展覽先由入口「時空隧道」引領觀眾穿越至歷史深處,隨後展開四大主題展區。
分別介紹如下: 第一區「臺灣海洋戰爭史」:以七段互動投影影片介紹自明清時期至二戰橫跨三百年的臺灣重大海戰,包括金門料羅灣、安平、澎湖、基隆、淡水、臺中與高雄等地的戰役現場重現。觀眾踩踏地圖即可觸發互動影片,藉由古卷風格地圖與戰火特效,引發強烈沉浸感。
地面互動感測器與投影設備及牆面螢幕聯動設計,使互動不僅限於視覺,更牽動整體空間氣氛。 第二區「臺灣沉船故事」:主打亮點「烽火船說之海空對決」沉浸式劇場,重現1944年臺灣二戰時期航空戰中船艦遭空襲沉沒的歷史情境,搭配射擊模擬裝置與投影,讓觀眾如臨其境。
從港口繁華到火光四起,8分鐘劇場將視覺、聽覺與身體感官緊密結合,呈現戰爭瞬間的無常與衝擊。 第三區「烽火記憶-戰爭沉船文物」:揭示8處已列冊之臺灣沉船遺址,並展出15件戰爭沉船出水遺物真品,有部分文物是首次公開展示,讓觀眾可以先睹為快,透過3D列印文物模型互動裝置,引導觀眾探索出水文物背後的故事。特別設計船舶積木組裝體驗,引導觀眾認識古帆船與現代戰艦設計不同之處,以及介紹水下考古的方法與步驟,提升觀眾對水下考古的科學認知,強化教育意涵。
第四區「守護與永續」:以互動遊戲「潛水考古大挑戰」與「文物修復師」等裝置,推廣守護觀念。拍照留影區、水下文資知識補給站與水下無人載具展示,更擴大教育與親子參與層面。觀眾可透過答題累積「下潛深度」或「修復時效」等成績,成為潛水新手、考古高手,寓教於樂。
本展也設計一款手機AR遊戲「海底尋蹤:沉沒的碎片」,觀眾可以使用手機掃描QR CODE進入互動網頁,參加航海日誌圖片蒐集遊戲,在展場內尋找及蒐集指定圖片,掃描圖片,拼出完整航海日誌,就可換取小禮品。
這次的展覽,以紅黃戰火與藍黑海域作為視覺主調,象徵歷史戰役的殘酷與水下文明的靜謐。畫面上空戰機盤旋、海上艦影交織,殘骸沉入深海,光芒自海面直落而下,點出「戰火沉沒、文明重生」的深層意涵。策展團隊運用「沉浸式敘事」導引手法,引導觀眾情緒與歷史理解的逐層展開。
近年從水下文資保存法制推動、水下考古專業培育,到展覽教育推廣,逐步形成臺灣在地的水下文化資產守護體系,本展不僅是對過往展覽的延續與突破,更是文資局與科工館共同推動「水下文資推廣保存教育」的一環。水下文化資產承載著文明的遺緒,傳承延續為我們共同的文化責任。
為了要讓更多民眾感受展覽的豐富內涵,這次的展覽採巡迴展方式,也將於金門、臺中與澎湖三地巡迴,選址皆為具海防、海戰歷史或文資背景的場域,免費開放參觀。
展覽巡迴將不僅落地展示,更結合在地學校參訪、文化導覽,誠摯邀請全民踏上這段融合歷史、科技與美學的水下考古之旅,透過我們的凝視與探索,讓封存於水下的歷史記憶得以重新甦醒。
【展覽資訊】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北館B1F第5特展廳 114年7月11日-11月30日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金門縣 114年9月9日-11月9日 舊郵便局與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澎湖縣 115年起展出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原臺中酒廠) R08館,臺中市 預計115至116年間展出
上述地點皆免費參觀,並將搭配系列推廣活動與互動學習單,歡迎學校與社會各界踴躍參與,讓水下文化資產不再只是歷史課本中的名詞,而是一次次能親身感知、記憶並珍惜的文化體驗。